在离任北京市长时,王岐山同志曾向同事们推荐过《大清相国》一书,而一篇题为《王岐山脸谱》的新闻报道被网络广泛转载,王跃文的《大清相国》又一次火遍神州,人们争相阅读。带着两年前的意犹未尽和现实的种种疑问,我又一次轻轻地捧起了它。
《大清相国》是长篇历史官场小说,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清朝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在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陈廷敬作为康熙年间的名相,他揭时弊、倡清廉、严律己,是宅心仁厚的清官,是精明强干的好官,是从善如流的能官,是不乏铁腕的德官。然而,最触动我心灵的,是陈廷敬济世救民的人民情怀。
平定三藩之后,清朝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铜钱需求大增,而因为有的官员勾结奸商毁钱铸铜,牟取暴利,国家印再多的钱,百姓手头上仍无钱可用,铜钱短缺。正是有了陈廷敬深入调查,体察民情,才发现了问题之症结所在,上奏康熙后,他主动申请监管铸钱。一上任,他站在国家和人民的高度思考解决之良策,他就提出了减轻铜钱重量,使毁钱铸铜无利可图的办法,从根本上遏制了这一现象。同时,针对官员铸币过程中的贪腐,他也亲自整顿。管理好国家的“钱袋子”,真正藏富于民的同时,他在监督铸钱时,曾指天为誓,不受毫厘之私。他甚至想到下属请他佩戴的和查验样钱时遗漏在家的两枚铜钱,都觉得自感惭愧,硬是把两枚铜钱还了回去才安心。
山东巡抚上奏:全省大丰收,感恩朝廷前几年赈灾之恩,百姓自愿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捐献给朝廷。皇帝听很高兴,准奏。按理,皇帝都恩准了,大臣坚决执行就是,但陈廷敬一心体恤百姓,置之违背圣旨而杀头抄家于不顾,慷慨进谏:“地分南北,各地收成肯定有别,全省百姓自愿捐粮恐怕不可信。”更何况该地去年还是因灾减税,新巡抚一到,今年就大丰收?康熙被他说得很不痛快,但又无懈可击,只好派他到山东调查实际情况。一入山东境内,陈廷敬深入群众中暗中调查,了解最基层的民意,过程中几次遇险,最终发现山东巡抚瞒报灾荒,甚至扣押不愿配合做假的地方官员。后来山东巡抚不得不向朝廷请罪。
他为官五十余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在旧社会皇权至上的混沌官场,他侍君王、敢谏诤、能治国、善治吏,居然还能久居权位,皇帝赞誉为大清第一相国,最后还得以善终,实属罕见。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他心底无私、忠贞爱国,真正把人民放在了心上。
在《大清相国》里,提出要做"清官、好官、能官、德官",对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仍有很深的借鉴意义,特别是站在监督执纪扶贫领域一线的纪检干部。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让贫困人口脱贫,体现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和路线方针政策,是习近平总书记情之所系、心之所惦,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全国人民对党和党的干部的无比信赖。要求就是号令,信任就是考验。王岐山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纪检干部,要像陈廷敬一样,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瞪大眼睛、拉长耳朵、扬起戒尺,紧盯扶贫攻坚领域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贯彻落实中央脱贫工作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等问题,对胆敢动扶贫资金财物“奶酪”的严惩不贷。加大问责力度,对扶贫工作不务实不扎实、脱贫结果不真实、发现问题不整改的,要严格从严追责。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只有好官、清官、能官、德官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戴。如何能够做一名新时期的“好干部”,是摆在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想,这也可能是王岐山同志向大家荐书的良苦用心吧。(新田纪委 罗卫平)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