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熟悉基层、基本不懂群众,虽然工作辛辛苦苦,但在群众看起来又是衙门作风。目前,部分基层“脸生干部”成为开展群众工作的掣肘,一些地方进行了改革探索。(11月20日 半月谈)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大的,散见于精妙的语言中,蕴藏在生活的细节里。“脸生干部”便是这样一个产物,特指“干部不了解群众、群众不了解干部”的现象。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如不熟悉基层的,有工作出不了机关门的,出现作风不实的病灶,是对隔离在干部群众中的“玻璃墙”宣战。在笔者看来,乡镇纪检干部“脸生干部”问题的出现,根源还在于群众观念不强,基层感情不深,宗旨意识“补课”正当时。
乡镇纪检干部“脸生”源于“经历浅”、 “不实干” 、“机关病”。与成长经历和背景相关,从家门、校门直接进入机关门,有的乡镇纪检干部久居城市,对农村工作和生活不熟悉,势必造成下到农村进不了门、搭不上话、入不了心,甚至出现“想当然”或者认识偏差。不能认真对待农村农业方面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在农村的大舞台“拍苍蝇”。要敢于正视问题、补齐短板,有针对性的加强锻炼培养,并不是难以攻克的难题。
乡镇纪检干部中的“脸生干部”,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农村人,要深入基层、要多与群众交流,要知道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你真正融入群众中去,群众才会信任你,才会把你当自己人,才会向你反映真实的问题。你才能在更好的监督执纪问责。乡镇纪检干部岂能是“脸生干部”,必须谨防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要切实加强作风专项整治,持之以恒反“四风”、转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乡镇纪检干部在基层的大课堂中尽快补齐宗旨意识这堂必修课告别“脸生干部”。(江永纪委 朱英敏)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