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事关人民福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当前全党全国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是中央、省、市纪委安排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重要举措,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对标对齐、抓紧抓细、落地落实,以严的纪律、实的作风为脱贫攻坚取得决战胜利保驾护航。
开启“无影灯”,严实监督“零遗漏”。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纪检监察机关助力脱贫攻坚取得决战胜利,关键在于加强监督。如果监督缺位,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扶贫政策执行“打折”、“走样”,甚至贪污腐败等问题,影响群众“获得感”和政府公信力。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和通报的扶贫领域违纪案件情况看,问题最多的就是县(区)主管部门和基层党员干部。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农村,硬骨头也在农村。因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开启监督“无影灯”,擦亮监督探头,下沉监督重心,把监督触角向村社延伸,通过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地、扶贫资金落实。要及时跟进中央、省、市、县(区)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强化对扶贫工作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坚决防止“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要通过日常监督、明察暗访、立项监督、专项巡察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监督”,对承担扶贫项目落实、扶贫资金管理的相关部门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的“把脉”“体检”。要加大对镇村干部监管,深化廉政教育,确保每一个扶贫项目落地有声,每一分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要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前沿监督哨”作用,规范村务公开,实时跟踪监督,推进村级事务管理阳光运行。加强扶贫作风纪律的监督检查,严查扶贫干部作风漂浮、脱离组织监管和村社党员干部涉赌涉毒、违规宴请、铺张浪费、收礼送礼、欺压群众、酗酒斗酒等突出问题,确保扶贫力量集中在一线、作风改进在一线。
拿稳“手术刀”,严肃执纪“零懈怠”。随着国家对扶贫攻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量扶贫资金流向基层,涉及的项目多、资金量大,这也就成了一些人争相伸手的“香饽饽”。有“油水”的地方招“苍蝇”,有油水的地方易滑倒。因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特别是县(区)乡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群众关注的问题、反映强烈的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重点,严查重处,绝不手软。要紧盯扶贫领域的关键环节,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及时发现并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规插手扶贫项目以及土地出让、资源开发,搞利益输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失职渎职等问题。要勇于向扶贫领域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等问题“开刀”,对胆敢向扶贫资金财物伸“黑手”、动“奶酪”的,坚决严肃惩处,绝不姑息,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及时纠正扶贫领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那些置中央三令五申于不顾,顶风违纪,肆意妄为的,一经发现,顶格处理,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用好“杀手锏”,严格问责“零容忍”。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从当前扶贫领域违纪情况来看,作风不实、办事不公、履职不到位、资金监管不严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帮扶工作急功近利、花拳绣腿,搞数字脱贫、虚假扶贫等形式主义问题依然存在。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克扣挪用扶贫资金问题屡禁不止,影响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监督执纪问责就跟进到哪里,对扶贫工作不务实、不扎实,脱贫结果不真实、发现问题不整改的要严肃问责,对群众反映强烈、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多发的地方和领域,严肃追究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用好问责“利剑”,以正风肃纪的实际效果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要发挥案件的警示震慑作用,对查处的案件进行点名道姓公开曝光,让群众知晓,干部知羞,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不敢腐”舆论氛围。(冷水滩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察委主任 彭峰)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