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了3起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案例。其中1起是黔南州三都县在发展生态鸽养殖产业扶贫项目中不作为问题。2016年,三都县将生态鸽养殖产业列为县重点精准脱贫主导产业之一,先后成立县生态鸽循环养殖项目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生态鸽养殖产业发展办公室。两个办公室成立后均未按县委、县政府要求开展实际工作,导致项目推进缓慢,1204.05万元生态鸽项目扶贫资金闲置。(据11月2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贫困群众眼巴巴盼着“雪中送炭”,可扶贫资金却趴在账上“睡大觉”,长期闲置,这是典型的不作为,是一些地方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的集中表现,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让扶贫政策打折扣,影响困难群众的脱贫信心。
当前,有的党员干部在引领贫困群众发展扶贫产业、落实扶贫项目时心不在焉,或是拍脑袋决策,规划严重脱离实际,有的甚至根本落不了地;或是跟风上马,盲目投资,搞出不少烂摊子、“烂尾楼”;或是三分钟热度,上马时风风火火,落实中拖拖拉拉……扶贫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扶贫项目长期“撂荒”,背后是扶贫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风出了问题,说到底则既有制度层面问题,也有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缺失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任务更加艰巨,时间更加紧迫,工作更加繁杂。
如何使扶贫项目科学落地、规范管理、产生效益、造福群众,不仅考验着有关地区和部门的使命担当,也是扶贫一线党员干部作风和能力的“试金石”。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应当精准发现问题、精准解决问题,坚决整治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让党的好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用好用足扶贫资金,不只是一个效率问题,更是一份政治责任。(蒋 理 编辑:雅楠)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