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文月读 > 正文

廉文月读第241期

发布时间:2022-04-28 10:12:00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唐雅楠阅读更多

  廉文月读

  [2022]第4期(总第241期)

  永州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2022年4月28日

知官为第一要廉

  清代“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皆为名臣,为官廉慎,治家谨严。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中说:“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意思是,为官清正廉洁是本该就有的事。为官者,首要是廉洁。保持廉洁品行,最要紧的是能忍。人如果能忍住不接受非分财物,那么他关于为官之道就已经领悟一大半了。

  浅显通俗的话语,道出了以张英、张廷玉为代表的桐城张氏家族的清廉家风,也给后世留下了有益的启示。面对种种诱惑,为官从政者只有学会“忍”、能“忍”住,方能“公生明、廉生威”,方能取信于民。

  “忍”的实质就是克制住贪欲之心。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戒贪欲就是要知足。他认为,“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中也指出要“时存知足之心,切凛高危之戒也”。其平生登山游观只至半山,入寺登塔亦止于一二层,绝不登峰蹑顶。毋庸讳言,无论是谁,都难免有七情六欲。但如果学会“忍”,懂得克制,在私欲面前便不会贪得无厌,在利益面前便能有节有度。反之,则会巧取豪夺、欲壑难填。做人如此,做官更是这样。

  要做到清廉,必须在“忍”字上下功夫。张英、张廷玉父子在生活中都力戒奢侈、强调节俭。张英居官廉俭,门无私谒。遇有人行贿时,则正颜拒绝。他曾说道:“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门下奔走之客,有损无益”。其家境清苦,任翰林时,曾于会试入闱,家中竟然无米下锅。夫人搜得家中有面数斗,遂举家连食面汤将近一月。张廷玉寝处皇帝赐居戚畹旧园十余年,生活非常俭朴,连日用器具都不齐全,“所有者皆粗重朴野,聊以充数而已”,以致王公同僚或亲戚朋友“多以俭啬相讥嘲”。

  除了崇尚节俭,培养积极健康生活情趣和谨慎交友也是张英、张廷玉父子“忍”的重要方式。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张英认为“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其曾刻一方印章以示子弟,曰:“保家莫如择友。”好读书者,交友两三人足矣。对滥交朋友,沉溺吃喝玩乐,惹是生非,不务正业之种种现象深恶痛绝。其反复强调、谆谆告诫自家子弟,在谨言慎行、俭素谦让、读书勤苦、乐闻规劝等诸多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父子宰相”,为官清廉,终成国之栋梁。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为官不贪,这是一条底线。“养廉之道,莫如能忍”,党员、干部要学会“忍”,慎独慎微,明纪以自守,怀德以自重,才能行稳致远、有所作为,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严云乐)

临财毋苟得

  对待钱财的态度可以洞见一个人的品行、修养和智慧。《礼记·曲礼上》有云:“临财毋苟得”,意在告诫人们面对金钱财产,不要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后人常用“临财不苟”形容君子清廉自爱的高尚品格。

  清廉的人从来不追求他不应得到的财物,不会因贪图钱财而丧失名节。“廉者有分辨,临财毋苟得之谓也”。在《文昌汤氏宗谱·家训》中,汤显祖将面对财物不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称之为廉。贪廉一念间,荣辱两重天。临财毋苟得,临利不妄取,一个人如果拥有廉洁操守,就可以经受各种诱惑,立于不败之地。

  “临财毋苟得”需要修德行。“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德是安身立命之基,也是自我修炼之首。只有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才能从内心世界入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抵御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古往今来,对国家负责,对人民有感情的正直官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气节操守和道德修养,以“贪取一钱,即与千百金无异”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据《资治通鉴·汉纪》记载,姑臧是一个很富饶的地方,每一任县官,没有几个月,便都会富裕起来。而孔奋在此任职四年,却“身处脂膏不能自润”,“财产无所增”。离任之日,当地百姓凑上牛马器物相赠,均被他谢绝。古人云:“一德立而百善从之”,以财润身,受益眼前;以德润身,则惠及终生。孔奋的行为彰显了从政之道,传下了政绩政声。

  “临财毋苟得”需要修心境。“身之主宰便是心”。“养心”“清心”一直是中国士人绵延不绝的传统。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开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这说明我们内心往往决定了自己的走向,圣贤者会时刻修养心性,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王安石在《洪范传》中写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可见,修心治身才是为政天下的前提。“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从政者,只有先修炼内心、锻造品格,将正心修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从思想源头、灵魂深处消除贪腐之念,形成拒腐防变、“以心却之”的行动自觉。

  “临财毋苟得”需要修作风。修作风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育高尚健康的生活情趣,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拥有“黄金难换腐儒心”的坚守,努力做到克己慎行,洁身自好。否则的话,临官思己欲、临财思巧取,必然受到纪法严惩。朱熹在其家训中以“临财欲其勿苟、见利欲其勿争”来训诫子弟、垂饬后代;曾任北大校长的严复在《与甥女何纫兰书》中也再三提到:“勿从目前之欲,而贻来日之病”,告诫甥女财欲面前要保持洁身自好的作风,不要因眼前的贪欲,而导致将来的祸灾。清正廉洁的作风要求领导干部自觉抵制金钱和物欲的诱惑,不求虚名、脚踏实地、务求实效。“委利生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如同踏在薄冰上,迟早要掉到冰窟窿里,万不可心存侥幸。

  身处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和考验面前始终保持定力、坚如磐石,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练就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平常心,修得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始终保持工作热情和韧劲,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石顺江)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唐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