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各地精准扶贫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工作执行时,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原因,扶贫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奇葩”扶贫现象,亟须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一是造假式扶贫。在扶贫过程中,某些单位、个人为了在上级检查时蒙混过关,往往采取造假的方式“瞒天过海”。在这些人眼里,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造假。不仅扶贫表格造假,扶贫资料造假,连扶贫对象都是假的。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前,竟然出现全盘造假的现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甚至令人发指。日前,新华社报道,中部某县上演了一出干部“装儿子”的戏码,为应付检查,避免“露馅儿”,一名年轻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但“演技”再好,最终也是“原形毕露”。
二是断崖式扶贫。部分单位和个人在脱贫攻坚战中,单纯地认为扶贫就是给扶贫对象送钱、送米、送粮、送油。个别单位领导财大气粗,觉得“你缺什么我就送什么”。这样一来,导致扶贫对象形成强烈的依赖性,完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俨然一副“等靠要”的心态。造成个别扶贫对象狮子大开口,甚至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通过“望闻问切”,找到扶贫对象的致贫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拔掉“穷根”。
三是作秀式扶贫。少数单位的党员干部并未对扶贫工作引起重视,头脑简单地认为扶贫就是下到村里走走形式、走走过场,“关心关心”群众。在他们的眼里、心里,扶贫就是和基层群众拍拍照、合合影、握握手。更可笑的是,个别领导甚至嫌走过场麻烦,干脆找“电脑高手”P几张深入扶贫点扶贫的“悬浮照”,敷衍了事。这种“官僚主义”的行为和工作作风,是极为危险和可怕的。
四是粗暴式扶贫。部分单位的领导扶贫也下了决心,动了真格,下了“血本”;也是所谓的“造血”式扶贫,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效果与初衷背道而驰。他们在帮扶扶贫对象时并未从实际出发,不问缘由、不因地制宜,也并非因人而异,而是粗暴简单地让扶贫对象干什么,扶贫对象就得干什么。“我提供的资金,我提供的材料我说了算”。这样的扶贫自然是公牛挤奶,赶鸭子上架,结果只能是无疾而终。扶贫对象、扶贫工作人员双方都搞得身心俱疲。
预防和制止各种奇葩的扶贫现象的出现,一方面需要各级各部门对精准扶贫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抓实抓细抓常。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和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深入基层,严督实查,一竿子插到底,而不是仅仅为了检查而检查。“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对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违纪行为,纪检监察部门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绝不姑息手软。(道县纪委宣传部 陈新文)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