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基层单位梳理、归档公文材料时发现,有两篇到某市兄弟单位学习考察的调研材料,虽然时隔8年,内容表述有变,但调研的主题、启示及举措几乎相同。实际上,该单位8年两度赴同一兄弟单位调研,却没能将所学经验付诸实践,“取经”变“取景”。(4月24日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开展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以便找准病症,把脉开方,对症下药,综合施策,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推进工作。而且,这是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
然而,同一个单位8年内两度赴同一兄弟单位调研,调研材料只是内容表述有变,调研的主题、启示及举措几乎完全相同,不仅没能把所学经验付诸实践,而且把“取经”变成了“取景”,实在是可笑!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就在于思想不正、动机不纯、作风不实,没有把调查研究当回事,一副“无所谓”的心态,一种“应付式”的状态,把珍贵的调研机会变成了难得的“游山玩水”机遇,整个过程“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人在心不在,心在神不在,把调查研究之后要总结经验、写出调研报告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净,把工作纪律要求抛到了九霄云外。为了交出所谓的“成果”“经验”,居然应付了事、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这是不作为、乱作为的表现,是典型的作风问题。
无论是到基层听民声、察实情,还是到先进单位、地区走访调研,都是改进工作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金钥匙”。当前,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产业基础都各不相同,要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百姓,就必须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扎扎实实开展调查研究,找准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
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摸清具体情况,放大政策措施的共振效应;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分辨轻重缓急,部署好先后顺序;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找到关乎全局的“险滩”,知其深浅、晓其宽窄、究其难度,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稳妥实施。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真知灼见不会来自于庙堂之上,佳策良谋不会出自高谈阔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既是党员干部体现新气象的应有之义,更是展现新作为的必经之途。(江永 周永军)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