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办公楼前,门旁挂满各种各样的牌子,数一数竟有十三四块。村干部说这还不是全部,办公楼里面还有不少。据称,挂这些牌子是上级单位的要求,否则各类示范村、达标村的考核就难以通过。媒体近日报道的这件事,令人深思。(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这种“牌子满墙”现象很值得关注。一些基层组织悬挂的牌子常常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牌子有长的、有方的,有木质的、有金属的,内容有关于经济、文体、科普、治安、调解的,“中心”“协会”“工作站”……几乎面面俱到、无所不包。究其原因,有的上级机关喜欢搞“上下一般粗”,不考虑基层实际,认为上级有的牌子基层也要有;有的部门把挂没挂牌作为检查考核基层单位的“必考题”,“工作好不好,先看牌子挂没挂”,甚至对没挂牌子的搞“一票否决”;有的基层单位把挂牌作为争取工作经费、拿项目的手段。
如果上级只习惯于在基层“挂牌子”,还美其名曰“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工作层层落实”,那下级和基层就只能在“挂牌子”上下功夫,认为牌子一挂,工作就完成了大半,甚至就可以画上句号。不难看出,这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与屡遭诟病的微信留痕、填表留迹如出一辙,由此产生的后果也大同小异:要求挂牌的只要求挂上,被要求的也只是挂上而已。大家都只务虚不务实,看似皆大欢喜,实则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更助长了虚浮之风、加剧了形式主义。
基层挂牌要体现服务性、贴近群众需求,没必要面面俱到,也没能力面面俱到。每一个牌子背后都代表着一类事务,不能搞成“上下一般粗”,要分清楚哪些是需要县乡统筹的,哪些是要分派下去做的,哪些是可以几个村一起做的,哪些是可以合并整合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
为基层“减负”应少挂“牌子”,对基层那“满墙牌子”,再也不能等闲视之,而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由表及里进行根治。一方面,考核要降低材料比重,注重工作实绩。综合运用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引入第三方测评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工作情况。工作干得好不好,不能光看干部写了什么,更要听听群众说了什么。另一方面,要加强各个考核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考核内容可以合并同类项,痕迹管理应该实现资源共享,在减少浪费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大量重复性工作。同时,实行“谁挂牌就谁负责”“挂谁的牌就谁负责”的问责机制,挂了牌就要有实质性的服务内容,对“只负责挂牌不负责服务”的现象要严厉问责。这样内外联防,上下联动,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牌子满墙”的形式主义。(新田县骥村镇纪委 唐剑)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