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这既是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也为全社会树立了实干导向,更是着力解决对基层干部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
为基层“减负”,就是把基层干部从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其“无案牍之劳形”,靠实绩说话。对于广大基层干部而言,就要做到减负不减责,实干出实绩。表少填了、会少开了,就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集中在干实事、抓落实上,以更强的责任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想方设法为群众解难题、办好事,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留痕管理”已成为当前社会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督管理手段。但若一味追求“留痕”,凡事以记录评优劣,动辄扯起横幅标语拍照,就难免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过度留痕就演变成“痕迹主义”。从痕迹管理到“痕迹主义”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摆脱“痕迹主义”回归正轨,却面临着整治形式主义的艰巨任务。整治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密切相关,必须置于纠正“四风”、坚持群众路线、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等大背景下系统推进。只有这样,“痕迹主义”才能不消自除,痕迹管理才能回归正常。
基层“减负”,实则为过度留痕“纠偏”。口上高声喊着为基层减负、减压,工作中却把督查检查组换成“督导组”“调研组”,考核结果仍是以记录评优劣,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结果往往是基层“哑巴吃黄连”。面对各种改容换貌的考核检查,基层干部难以轻装上阵,只能疲于应对那些无谓的事务和变味变调的“痕迹管理”,担心稍有怠慢便可能引来“祸端”。基层干部不是“超人”,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应付形式主义花费的时间越多,真正投入实干的精力就越少,结果往往是工作粗制滥造,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用形式主义对付形式主义各种“接招”。要纠正走偏的督查检查思维,其实质就是为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纠偏,让基层干部摆脱高压作业、干活憋屈的心理状态,握紧拳头、集中精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精准、更细致、更深入、更有效。
“痕迹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是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必须祛除的一颗“毒瘤”,需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在工作理念上,要分清形式与内容的界限,界定主次,祛其形式、留其精髓;在考核标准上,要降低材料在考核分值中的比重,多向实绩倾斜,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干部优劣、工作落实情况的首要标准。同时,要建立切合实际的考核制度,坚持正确的问题导向,将日常监督情况、群众满意度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注重实地走访调研,杜绝“纸上谈兵”,让基层干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接受组织的检阅。
(周文)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