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文月读 > 正文

廉文月读第204期

发布时间:2019-03-28 08:59:00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刘桂芳阅读更多

  廉文月读

  [2019]第3期(总第204期)

  中共永州市纪委宣传部 2019年3月20日

 

  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

  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彰显了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遵循。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毛泽东同志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就提出了“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命题。邓小平同志曾经如此总结:“我们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有一套健全的党的生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是纯洁党风的“净化器”。实践证明,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得好,我们党就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得不好,就容易走弯路。

  然而一段时间里,一些地方党的组织生活表面化、随意化、庸俗化、平淡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党内政治生活的“炉子烧不旺”。有的党组织常年不开展组织生活,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松,管党治党的“大熔炉”变成了没有温度的“冷灶台”;有的党组织尽管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但是“炉温”不够,一些党员干部碰到原则问题不开口,遇到矛盾绕着走;有的党组织的政治生活成了“大饭店”,把党的组织生活等同于群团活动,追求趣味性、娱乐性,党员想参加就参加,不想参加就走人,党员也没有党员的样子,等等。一些党员干部的贪腐行为发生固然有个人腐化变质的原因,但缺乏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他们在政治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他们的堕落无一不是从破坏党内政治生活行为准则、违反政治纪律开始的。与之相应的是,翻阅腐败分子的忏悔录,很多人也提到了组织早提醒、早纠正的必要性。有了党内政治生活经常性“敲打”,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将一些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是关键。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召集者和组织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领导干部对党内政治生活都不重视、不组织,政治生活的“炉子”怎能烧得旺?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开展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定期组织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党员干部开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净化政治生态,夯实从严治党基础。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离不开真刀真枪的批评。要大力弘扬整风精神,开展有“辣味”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自我批评上,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敢于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敢于自揭伤疤、自戳痛处,找出突出问题、挖出思想根源,决不遮遮掩掩、讳疾忌医;在相互批评上,有话放到桌面上来讲,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指名道姓讲问题、提意见、论危害,触及思想、触及灵魂,决不左躲右闪、一团和气。正确对待批评,就是不搞无原则的纷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以批评抵制批评。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与战友定下“君子协议”:各自检讨,把话讲透,不准记仇,不影响工作。这其中的精髓就是批评的方法。只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把利器越用越好、越用越灵,才能让党内政治生活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不仅消除党员思想上的灰尘,更能烧掉思想上的杂质。(闫华)

 

  细实之处见真功

  没有坐享其成的收获,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业。空唱高调,蓝图再好也不过是画饼充饥。唯有干细、干实,才是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当前,有部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有点虚,有点飘。有的认为只需抓大事、管宏观就行,不屑于抓细节抓小事,缺乏从细微之处抓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的存在本领恐慌,心有余力不足,缺乏办“具体事”的能力、水平和方法;有的善作秀善表演,浅尝辄止,不能持之以恒。

  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有云: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籍以攻玉,永无耗折。既解之后,别施精巧工夫。得镔铁刀者,则为利器也。文中记述了玉器制作的繁杂工艺及精细化要求。清代唐荣祚《制玉图》则以12张图展示了制玉的全部工序。精于细微、求真务实,每一个精美玉器的生成,都有赖于工匠对12道具体工序的熟练掌握和精密操作,这体现了他们执着与坚守的精神,也启示我们,精、细、实,是做好事情的根本保证。

  《道德经》说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大事都是由一个一个细小的环节组合而成,没有具体细节、小事的积累,就不会有大事的成功,正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很多古圣先贤都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落实到为民办事的件件实事之中。如,北宋名臣王安石为官期间,屡辞京官,甘做地方官十八年。每到一地,他都能够结合当地实际,为百姓办事。初到鄞县时,他就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用十多天的时间,东到穿山,西至桃源,跑遍鄞县境内的“东西十有四乡”,劝督各乡的人民去疏浚川渠。到鄞县的第二年,青黄不接时,他又开创性地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乡民,约定到秋收之后,加纳少量利息,赴县偿还,这也是之后“青苗法”的雏形。

  伏尔泰曾说:“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工作做细做实也须持之以恒。《晏子春秋》记载,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晏子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行动的脚步始终未停止过。

  “千虚不博一实”,共产党人历来都十分重视工作中落实、实干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以作风建设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都是从具体的事入手,落细落小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锤一锤凿实,党风政风才为之焕然一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我们大处着眼、小处实干,一件件事扎实干好,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须知,没有坐享其成的收获,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业。空唱高调,蓝图再好也不过是画饼充饥。唯有干细、干实,才是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余足云)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刘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