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月读
[2019]第4期(总第205期)
中共永州市纪委宣传部 2019年4月18日
春天里,步履不停
斗转星移、四季流转,又是一年春光好。时间见证了奋进者坚定有力的前行脚步,见证了改革者不舍昼夜的上下求索,也见证了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信仰追求。
站在这一特殊时间坐标上回望,这个全新国家机构设立带来的变化清晰可见——
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已经形成,党对反腐败工作从“结果领导”转变为“全过程领导”;
将“探头”和“触角”覆盖延伸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对公权力的监督实现“全覆盖”“无盲区”;
分散的反腐败力量得以有效整合,推动执纪执法贯通、有效衔接司法,攥指成拳、重拳出击:2018年,68名中管干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审查调查,30.9万乱飞的“蝇贪”得到处理,1335名外逃人员在“天网”重拳出击下无处遁形……
持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让我们对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抱以更加坚定的信心。
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初心,就是要把增强对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有效性作为着力点。国家监察是对公权力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一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强化日常监督、贯通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监督持续释放出有效震慑效应。
同比攀升的数据传递出监督的全面从严——2018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344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166.7万件,谈话函询34.1万件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共处理173.7万人次,其中第一、第二种形态占比63.6%、28.5%,实现监督执纪由“惩治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拓展。
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部门分设,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内部监督制约,强化监督职责。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充分运用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检查抽查、列席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强化近距离、常态化、全天候的监督。
只要是行使公权力的所在,监督的力量就不会缺席——非党员公职人员,不能再“置身法外”,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犯罪有人管、违法无人问”的现象逐渐消失……增强监督全覆盖、有效性,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削弱群众获得感的“痛点”“难点”。
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中走来,中国共产党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去解答这个难题,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场。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从充满希望的春天走来,站在新的春天鼓舞斗志再出发。唯有继续坚守初心、保持定力、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勇于探索、奋勇向前,才能在改革创新的大潮中大有作为,才能实现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李鹃)
(廉文二)夙夜在公
夙夜在公一词,语出《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原意是为了祭祀日夜辛勤地养蚕,现一般引申为从早忙到晚、勤于公务,刻画的是勤勉敬业、尽责担当的从政者形象。
早在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此番再次强调“夙夜在公”,旨在提醒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重任在肩,追梦路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为8900多万党员做好表率与示范。
勤政是夙夜在公的应有之义。清朝人刚毅在《居官镜》中说:“黾勉从公,夙夜匪懈,谓之勤。”也就是说,努力办理公务,从早到晚毫不懈怠,叫做“勤政”。为什么从政要“勤”呢?宋代政治家、思想家真德秀曾说:“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古之圣贤,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余乎?今之世有勤于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诗酒游宴,则谓之风流娴雅,此政之所以多疵,民之所以受害也。”即做官一日不勤奋,老百姓就会受到损失;做官一日不勤奋,就会误事、坏事。
勤于行则事治,勤于思则理得。自古以来,勤奋都是为政的基本原则之一。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是否做到了勤政。焦裕禄同志笃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先后跋涉2500多公里,走访了兰考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勘察了所有的风口、沙丘、河渠,摸清了“三害”底细,探索出有效治理风沙的措施,树立了共产党员身先士卒的良好形象;廖俊波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奔忙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开发等工作一线,夙夜在公,废寝忘食,从不叫苦叫累,展现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风采。追思过往,那些跨过时间长河依旧清晰停留在人民群众集体记忆中的优秀党员干部,往往刻画出的是勤政为民的“群像”。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吹响了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集结号。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并行,更加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振奋精神使劲干,逢事想在前面、干在实处,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在夙夜在公中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做到夙夜在公,要擦亮担当尽责的底色。“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敢于担当,就必须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尤其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党员干部有“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拼劲,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敢于迎难而上,善于攻坚克难,真正把自己的“责任田”种好。
做到夙夜在公,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一心为群众着想,能沉得下身子、耐得住性子做群众工作,注重做好调查研究,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真正做到作风端正、工作实在、诚心付出,把一切奉献给群众,赢来群众的真心信任和全心支持。
做到夙夜在公,要筑牢清廉自律的防线。古语云:“为政之要,在于廉洁,廉洁之本,在于自律”。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增大,周遭的“诱惑”“围猎”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迷人。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管好自己的嘴、自己的手、自己的口袋,做到守纪律、讲规矩、知敬畏,严格律己、严谨处事,时时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能挡得住诱惑,熬得住艰苦,耐得住清贫,经受住得与失、苦与乐、进与退的考验,做到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惟其如此,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陈志平)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