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月读
[2016]第9期(总第174期)
中共永州市纪委宣传部 2016年9月18日
心存敬畏是最好的“护身符”
中秋、国庆前夕,中央纪委通报了6起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员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这些问题全部发生在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而且全是违规公款旅游、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等老问题。为何在中央三令五申、年年通报的情况下,还有党员干部甘做“增量”、顶风违纪?恐怕对党纪党规缺乏敬畏之心,是关键原因。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敬畏是对规则规矩发自内心的认同,心有所畏,行才有所止。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共产党员不信鬼神,但要对党纪党规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站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扎紧制度笼子,开展学习教育活动,通报违纪典型问题,不断增强纪律规矩的权威性严肃性。但当下,仍有少数党员干部视纪律规矩为儿戏,“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有的领导干部把单位当作自己的“自留地”,决策“一言堂”、花钱“一支笔”、用人“一句话”;有的党员干部面对别人善意的提醒、组织的咬耳扯袖,要么一笑了之,要么拒不接受,最终导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如此种种,都是对纪律规矩缺乏敬畏之心的表现。
思想决定行动、意识决定行为。党的各项纪律规矩是“带电的高压线”,也是给党员干部划出的“安全线”。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要时刻心存敬畏,自觉用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出现苗头性问题时,面对组织和同事的提醒,要主动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及时改正并以之为戒。
《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说“富甲天下”,有人说“功成名就”,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到听到“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心存敬畏是最好的“护身符”,只有让敬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才对得起党旗下的铮铮誓言,才不会忘乎所以、悔恨终身。(申国华)
顶住每一次才能免除第一次
翻阅腐败官员的忏悔录,不少人都把走上贪腐之路归咎于“第一次”。因没有顶住第一次吃请、第一次说情、第一次收礼,防线逐步退守,以小致大,逐步踏上了不归路。
诚然,洁身自爱关键在于顶住“第一次”。“第一次”既是缺口,也是关口,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因此,顶不住“第一次”,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歪风邪气,心理上的警惕性会逐渐钝化,行动上的盲目性会逐渐扩张,最终会因为失去动力而堕落,因失去戒备而招灾。“温水煮青蛙”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把一切都归咎于“第一次”,显然对问题认识得还不够到位。人生有很多“第一次”,对于贪腐官员来说,既有第一次遇到诱惑,也有第一次防线失守。从正常的心理学角度出发,当人遇到第一次诱惑时,往往有很强烈的警惕意识,防线失守,往往不在第一次遇到诱惑时。
究其原因,是思想上的惰性。从工作层面来看,刚刚接手一项重要工作时,大部分人都能够认真调研、详细制定方案、不折不扣落实。而长期重复一项工作时,就容易相信熟能生巧,开始踩着脚印走路,跟着感觉走了。防线失守,原因也在于此,过于相信了一个“熟”字。
有的人是因为人熟而放松警惕。第一次遇到一个人送礼时,因为不熟而不敢收;而当围猎者“三顾茅庐”时,陌生人已变得熟悉,就会认为出事的风险小,不自觉地笑纳了。还有人因为“事熟”而放松警惕。第一次面对诱惑时,还有种“诚惶诚恐”的感觉;遇到的次数多了,就会觉得自己有了见识,认为自己掌握了规避风险的方法,就不怎么当回事了。
所以,党员干部面临的廉洁风险未必在第一次之后就一劳永逸了,而在于后面的每一次诱惑。如果只能顶住“第一次”,而不能顶住“每一次”,必然会有第一次失守。
与顶住“第一次”相比,更重要的是把“每一次”都当作“第一次”。第一次遇到诱惑如何警惕,每一次都要这样警惕下去;第一次遇到诱惑时是什么态度,每一次遇到诱惑都要有什么态度;第一次用什么办法去拒绝诱惑,每一次都要去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抗拒。要时刻把“每一次”与“第一次”对照,时刻拧紧思想上的螺丝钉,不允许有些许的松动。
顶住了“每一次”,就能避免失守的“第一次”。(王洪伟)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