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文月读 > 正文

廉文月读第175期

发布时间:2017-01-18 11:18:39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yzlianzheng阅读更多
廉文月读
 
[2016]第10期(总第175期)
 
 中共永州市纪委宣传部          2016年10月18日

做老实人,不做“老练人”
 
  一次聚会,有人介绍朋友说:“他一向老实……”谁知话音未落,众人哄然大笑,被介绍的朋友也勃然大怒。究其根源,就在于一些人看来,“老实”一词,不再指诚实、忠厚、规矩,而成了痴笨、窝囊、无能的代名词。说谁老实,那就是在骂人。
  但是,如果说谁“老练”,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夸赞。生活中、工作中,有的人很善于“搞关系”,喝一次酒就成了好哥们,打一次交道就成了好朋友,这本无可厚非。只是一些人的这种“善于”表现为毫无原则的奉承、投其所好的逢迎,表现为和事佬的不讲原则、好好先生的明哲保身。这样的人在某些领导身边吃得开,在一般朋友圈内人缘好,看似处处如鱼得水,事事游刃有余。在这里,“老练”不再是阅历深厚、经验丰富、稳重而有办法,而是“适者生存”的手段和技能。
  老实与老练,原本都是用来肯定人的品质、能力的,如今现实中含义却发生了变异。这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是个人问题;但对于干部,则还可能代表了一种作风、一种价值取向,不容忽视。
  结合实际观察思考,“老练”者大有市场原因有三:
  其一,“老练”者谋人不谋事。这种人会想方设法接近上级,或打听上级有什么嗜好、雅兴,很快找个名堂、创造机会择机奉上。但凡上级高兴了,印象加深了,联络交流自然方便。
  其二,“老练”者对人不对事。这种人会想方设法笼络下属人心,对人哼哼哈哈、一团和气,即使下级违规犯错,也会有错不纠、有过不责,反倒以宽容之名保证自己不得罪人、评优选拔中不失选票。因为事做错了,工作耽误了,损失的是单位、他人,“得罪”人了、关系搞僵了,损失的则是自己。
  其三,“老练”者假公济私,能取得更多私利。这种人为工作、为单位“公关”,为工作的延误、失误甚至是错误打掩护、找出路,最终把事情摆平。在有些场合,这样的“能人”往往还挺有市场。其实“老练”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借河水洗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达到了自己谋取私利的目的。
  一位领导为促进工作,多次搞“暗访”,向基层群众了解实际情况。从推动工作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基层干部却不这么想,反而抱怨领导太认真、太较真。认真、较真是老实的最直观表现,领导的老实都不受欢迎,其他人的老实更可以想象了。
  老实者守规矩时时得罪人,“老练”者会变通事事讨好人,如若老实者与“老练”者相遇,结果往往是老实总被“老练”伤。但这也恰好暴露了“老练”者的功利主义:表面上是为工作、为他人,暗地里是为自己、为私利。这样的“老练”,本质就是自我中心、利己主义。《左传》上说,“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如果让华而不实的“老练”之风盛行,必然为祸不浅;反过来,多一些老实少一些“老练”,才能风清气正。
  老实是立身从政之本,不可稍废;“老练”是侥幸行险之举,不可追捧。(雷正西)

“干得多”不是违纪借口
 

  一名基层干部在“朋友”的“开导”下,权力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变异,认为基层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太多的规矩会束缚手脚,适当的违规破纪是可以原谅的。他甚至在公众场合大放厥词:“有魄力的人,推动工作力度大,违规违纪的问题就多一些,要多给搞事的人创造一个搞事的环境。”最终,他因为严重违反党纪国法,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深刻而惨痛的教训,警示党员干部要净化朋友圈,多交诤友、益友,不交损友、佞友。人生需要良师益友,但滥交朋友难免会碰上一些不三不四、别有用心之徒。惟有自觉净化生活圈、朋友圈,交往有原则、有底线,方能廉洁正品行,还家人和工作以安宁和健康。更重要的是,坚定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切莫被“干事多违纪就多”之类的荒谬逻辑,误导至违纪违法的不归路。

  在潜意识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许多人所认可。的确,没有人是永远正确的。对那些错而能改、回头是岸的人,应给予容纳和谅解。尤其是,在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交叠时期,无论是破解问题、应对挑战,还是改革攻坚、推进转型,其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跌跟头、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当前,许多地方纷纷出台容错免责机制,鼓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出发点正是为干事创业松绑解套,为敢想的人“开绿灯”,为敢干的人“兜住底”。

  但是,同样是犯错误,性质可以分很多种。只有那些工作失误或过失,才能够获得关怀包容,给予减轻处理或免除相关责任。触犯党纪国法的红线、高压线,不管目的如何、理由如何,都不可能逃脱相应处罚。哪些是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哪些是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哪些是为推动改革的无意过失,哪些是为谋取私利的故意行为?像这些问题,当事者若是真清醒,就不难区分;当事者若是假糊涂,结果只会误人误己。

  话说回来,推动工作力度大,必然会违规破纪吗?事实上,二者并没有相关性。违纪违规的发生,根源在于淡漠了纪律意识,放松了党性修养,放松了对私心私利的约束,是“总开关”上出了问题,与干了多少工作、干什么工作并无直接关系。把违纪违规的缘由推脱给“工作”,“工作”岂不冤枉?以为自己多干了工作就能“将功补过”,党纪还有什么严肃性可言?“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往往是那些违法乱纪者深信的逻辑,也正因为这样盲目相信,他们在深陷囹圄后再后悔已来不及了。

  一言以蔽之,容错免责是干事创业者的“无忧盾”,但决不是违法乱纪者的“挡箭牌”。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既要防范“干事多违纪就多”的错误逻辑,不要因之畏首畏尾、为官不为,也不要轻信“功过相抵”的错误逻辑,否则就可能以身试法、贻害自己。(鲁阳)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