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月读
[2016]第12期(总第177期)
中共永州市纪委宣传部 2016年12月18日
守 正
守正,语出《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正,即正气,它代表着一种正义的精神和堂堂正正、至大至刚的人格力量。《史记·礼书第一》曰:“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司马迁认为有周以来,礼崩乐坏,世风良莠不齐,他号召人们要分辨是非,恪守正道,弘扬正气。
守正,就是守住责任与担当,守住良知、守望高尚。守正,就要胸怀正气、行事正当。
道德不是天生具有的,它与社会文明、形态、价值、信仰等有关,更与个人教育、素质、修养等密不可分。人一旦缺失了良知的坐标,欲望无度,索取无限,就会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德高则望重,无欲则刚正。
三国东吴郁林太守陆绩,清廉守正,不义之物,虽一丝一毫而不取。他离任之日,因其所乘船只空空荡荡,经不起大风大浪的颠簸而无法起航。随从们只好从岸边搬来一块巨石放在船上增加载重量方才开船。后来,这块巨石就放在陆家门前,时人称之为廉石。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
《礼记》论道:“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回溯历史,那些在政绩上有建树、在百姓中有口碑的为官者,盖因做好了“正”字文章。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之有敬畏心,始知有行为边界。因畏而修己正身,是立德,是从善,是去恶,是免祸。
柳宗元说:“守正为心,疾恶不惧。”凡事出以公心,矛盾纠纷就少;凡事出以私心,麻烦问题就多。公道自在人心,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榆次老县衙有一副对联:“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来。”意思是说窗户开得大,阳光就享受得多;凡事秉持公心,各种善念善举就会出来。而私利则能使人丧失原则,丧失立场,“利令智昏”。
1933年11月,谢觉哉同志到瑞金检查工作。瑞金县苏维埃主席杨世珠一味奉承讨好,临近中午,县苏维埃财政部长蓝文勋还大摆酒席,被谢觉哉当场斥责。见杨世珠等人神色异常,谢觉哉趁休息时走访老干部,发现问题严重,马上派人向中执委汇报。翌日,中执委派工作组突击查账,查出会计科科长唐仁达侵吞各类款项合计大洋2000余元,还顺藤摸瓜挖出了集体贪污款额达4000余元。
“家有贤妻,则士能安贫守正。”邓颖超收下延安人民带给周总理的小米,却坚决给付粮票和钱,说:“心意,恩来同志一定很感激。但他从来不违背党的规定,不然你们这里出小米,他们那里出别的特产,你送一点,我送一点,那我们家里还了得!共产党不能搞这一套。”陈毅夫人张茜,即使在怀孕期间,也不让陈毅司机送她上下班,还告诫司机:“不要来接!要注意群众影响。” 心头牢记一个“正”字,把“正”看得高于一切,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注重砥砺心志,身正影直、不贪不占,才能问心无愧、于心自安,行得正、坐得稳。(张勇)
心正则安
古代官员在办案过程中,也像今天的公安机关那样会使用测谎术,只是那时还没发明测谎仪,他们用的是心理测谎术。
《宋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单煦的官员,时任清平军使。当地有两个盗贼在行窃过程中被失主发现,其中一个盗贼便将失主杀死了。两个盗贼被抓获后,单煦对他们进行审问,可是他们都不肯承认是自己杀了人。凶手必是其中一人,他们不肯主动承认,就只好想其他的办法了。单煦命人给他们松绑,将他们分别关入牢房,并送入饭菜让他们吃。结果发现饭菜送到甲身边时,他端起碗就大口吃起来,一会儿就吃完了;而乙则正好相反,饭菜送到乙跟前,他却吃不下去。看到这一切,单煦判断杀人的就是乙。于是,他便单独提审乙,乙果然交代了杀人细节,这起案件得以顺利了结。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北宋时,陈襄任建州浦城县令,有次有人丢了东西,抓到了几个嫌疑人,但无法确定谁是真正的盗贼。陈襄告诉嫌疑人:“庙里有一座钟,能辨认出盗贼,如果是盗贼的手摸了钟,钟就会发出响声。”随后,陈襄就派人把那座钟抬到县府后厅,当着嫌疑人的面举行了隆重的祷告仪式,又命人用帐幕把钟围了起来,然后把嫌疑人一一领到钟前,让他们挨个伸手摸钟。等每个人都摸完了,陈襄便让嫌疑人把手摊开,结果发现大家的手上都有墨,只有一个人手上没有墨。陈襄便立即说:“这个人就是真正的盗贼,将他拿下!”后来经过审问,那个人如实供述了盗窃的经过。原来,陈襄事前偷偷让人在钟面上涂了墨,那个盗贼担心钟会发出响声,所以就没敢去摸,结果露出了马脚。
俗话说:“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做了亏心事的人,不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更不可能从容面对每一双逼视的眼睛。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做到心正,才能得到心安。(唐宝民)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