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文月读 > 正文

廉文月读第200期

发布时间:2018-11-29 09:20:00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刘桂芳阅读更多

  廉文月读

  [2018]第11期(总第200期)

  中共永州市纪委宣传部 2018年11月28日

 

  “交友不慎”?持身不正!

  人生在世,难免要交三五好友。但交什么人、如何相处,对党员干部来说是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他的朋友多,他也热心帮朋友办事。但毫无原则帮朋友,在给国家利益带来重大损失的同时,也把自己‘帮’进了牢里。”据媒体报道,近日被判刑的四川省南充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滕凡,曾违规出租土地造成国家重大经济损失,其出租对象就是平常打得火热的“哥们”“小弟”。

  梳理近年来各地通报曝光的腐败案例,落马干部自称“被朋友拉下水”的情节并不鲜见。这其中,既有定力不足被“围猎”的,也有主动“投怀送抱”的;既有攀附权势、交结巨贾的,也有与江湖朋友纠缠不清的,但共同结局都是在落马后痛悔“遇人不淑”“交友不慎”。果真是当初“交友不慎”吗?恐怕未必!

  其一,从交什么人看,交友是双向选择的个人行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发觉对方是损友,理应敬而远之。怕只怕,自身定力不足、党性不纯、修养不够,“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沉迷于“呼朋引伴”,落得个“被拉下水”的下场,那就怪不得别人了。

  其二,从如何相处看,对待朋友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这是利人利己的正道。但纵观落马干部的“交友”,很少有“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往往是打着各种“幌子”牵扯利益往来。有的是吃吃喝喝、臭味相投,有的处心积虑“拓展人脉”、经营“小圈子”,有的是搞“利益同盟”、做“关联交易”……这些视“交友”为“交易”的行为,哪还有对纪律和法律的敬畏?殊不知,“进圈”容易“退圈”难,即便一时获得“助力”却会终身背负“包袱”,到头来“友谊的小船”必然是“说翻就翻”。等到被查处时,再归咎于“交友不慎”,抱怨“朋友”不可靠,悔之晚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一面镜子,往往折射一个人的“三观”和为人。党员干部须谨记,要慎交友、交益友,做到持身以正、以德会友,多交诤友、畏友。(邵家见)

 

  “春风”不度“监督关”

  11月1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了四川省广安市委原副书记严春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的通报。至此,这起曾在舆论场引发高度关注的热点事件水落石出——严春风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调查清楚,依纪依法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其涉嫌犯罪的问题也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今年5月中旬,网络曝出“严书记夫人”不当言语的截图和相关信息,引发网民热议。四川省纪委监委迅速回应已关注到舆情并介入调查,四天后公布了对严春风立案审查调查的消息。半年的时间,这起舆情事件依靠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的同向发力,纪检监察机关和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得以稳妥处理。纪检监察机关面对舆情热点的不回避、不遮掩,主动回应关切,快节奏介入,以及审慎、负责任的调查、处理,最终公布结果,不让舆情“烂尾”,不让群众失望。这样环环相扣、认真严谨的做法,体现了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监督的理念,也体现了各级纪委监委依纪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人民群众痛恨不正之风、痛恨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痛恨腐败现象,人民群众相信纪检监察机关能够秉公执纪、严肃惩处,给老百姓一个公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网络上出现“严书记出来走几步”的呼声时,这其实也是在呼唤党纪国法,期待纪检监察机关发挥作用,让“春风得意”的腐败官员现出原形。这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绩赢得的信任使然,也是党心民心紧紧贴近、公民道德法治意识提升、社会不断激发出的正能量使然。

  一个典型案例出现了,必须深度解剖分析、举一反三。通报中称严春风“表面对党忠诚,积极上进,背后违规逾矩,权欲熏心;表面洁身自好,作风正派,实则道貌岸然,腐化堕落;表面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内里贪欲膨胀,唯利是图”,是典型的“两面人”。如何及早、精准发现“两面人”,消除“两面人”潜藏在干部队伍中的巨大危害,是强化日常监督执纪、从严管党治党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要在案例剖析中梳理、查找管理盲区、监督弱项、制度漏洞,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在思想教育、干部管理、制度建设、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到实之又实、严之又严,以精准有效的监督,撕下“两面人”的伪装。

  前车覆,后车戒。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应以严春风案为鉴,自查、自省、自警,把自己摆进去,看看自己和配偶子女是否正在享受或大或小的特权、有没有滋生特权意识,是否做到了里里外外、人前人后一个样,是否忠诚组织、对得起组织的信任、经得起组织的监督,是否有足够“担当”“干净”的底气面对群众和舆论的“凝视”?(聂新鑫)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刘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