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文月读 > 正文

廉文月读第219期

发布时间:2020-06-18 17:09:14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刘桂芳阅读更多

  [2020]第6期(总第219期)

  中共永州市纪委宣传部 2020年6月18日

  心中有戒 以心却之

  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皆有过人之处,其中一条就是要做到严于自律,秉持本心,守持廉德。

  清代乾隆年间河南巡抚叶存仁,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当他离任时,僚属给他送行,依依话别,却迟迟不肯让船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有一叶小舟满载礼物驶来。原来是僚属们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才送来礼品。叶存仁目睹此景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书毕,婉拒了所有的馈赠。

  “还君赠”的故事流传至今,“畏己知”的典故传为美谈,但其中值得深思的,却不只是叶存仁人前人后始终如一的高洁品性,送礼的僚属在馈赠时微妙的心理状态也颇值得玩味。试想,假如易地而处,能想出如此“精心安排”的官员,当自己面对“无人知晓”的临别馈赠时,是否就欣然接受了呢?若是翻阅史籍,那种在夜色中收下馈赠,在背地里接受好处的做法,在历朝历代的官吏中并不鲜见。明面上“以辞却之”,暗地里“来者不拒”,正因为有这样的诸多反衬,如监察御史吴讷“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乡试主考李汰“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一般的自警自省,才更显珍贵。

  审视自我、检身正己,拒腐防变必须从“心”做起,既是为官者锤炼自己的“心学”,也是防微杜渐的“良方”。在这方面,一代廉吏于成龙堪为榜样。据史料记载,于成龙到罗城赴任前,对亲友说,“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在为官期间,为自己定下《示亲民官自省六戒》,提出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六条戒律,早晚对照,时常反省。正因有了时时省察己身的行动自觉,做到了心中有戒,“以心却之”,于成龙为官多年才能始终两袖清风。

  面对利益诱惑,“以辞却之”未必牢靠,“以心却之”才是正道。鉴古而观今,有的领导干部在众人面前时辞色严厉拒收钱物,一旦避开公众视野,或是自以为找到“迂回”之法,严明公私的界线就出现了偏移,拒腐防变的防线就发生了动摇,半推半就者有之,“下不为例”者亦有之。这样一些人,慑于反腐的高压态势,畏惧“带电”的制度笼子,但并没有从思想深处拔除贪念。事实上,没有价值观作倚靠,很容易在更具隐蔽性、更有针对性的诱惑面前败下阵来。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高压态势,老虎苍蝇一起打,有力遏制了腐败的蔓延势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分割不开的有机整体,一体推进、同向发力,才能使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在这其中,不想腐指的是认知、觉悟、文化层面,解决的是腐败动机的问题。对党员干部来说,必须更加自觉树立廉荣贪耻的价值取向,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形成拒腐防变、“以心却之”的行动自觉。

  天底下鲜有无缘无故的馈赠。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那些打着各色旗号纷至沓来的所谓“心意”,瞄准的往往是党员干部手中掌握的公权力。检验党性的考场无处不在,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严于律己、静心守廉,始终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时刻牢记“以心却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政。(黄旭)

  

官清赢得梦魂安

  巍峨挺立的匡庐脚下,潺潺流淌的濂溪旁,有一个名叫周家湾的村落。怀着对先贤周敦颐的无限敬仰,千年来,这里的人们一代又一代诵读着《爱莲说》,一遍又一遍地传唱着清官曲。

  周敦颐(1017年-1073年)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因晚年在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傍水而筑“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为纪念周敦颐,九江市庐山区后更名为濂溪区。

  周敦颐一生为官清廉高洁、正直不阿,所到之处实绩斐然、断案无数。周敦颐二十四岁时曾任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主簿,四年任满,因政绩突出,调任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司理参军。时任转运使王逵为人凶悍,坚决要处死一名依法律不该处死的囚犯,慑于权势,众人都不敢与之争论。只有周敦颐据理力争,王逵不听,周敦颐把笏板重重摔在地上,准备辞官以示抗争,他气愤地说:“难道可以这样做官吗?为了取悦上级竟要处死不该处死的人,这样的事情我做不了!”王逵听后终于有所省悟,不再一意孤行。事后,王逵对周敦颐刮目相看,并多次向朝廷举荐他。后来,周敦颐调任南昌县令,再提拔至广南东路提点刑狱,他都以为民昭雪蒙冤为己任,深入调查,不枉不纵,更不受权贵牵制,深受百姓爱戴和拥护。

  任永州通判时,周敦颐的侄子仲章想求个一官半职。周敦颐断然拒绝并耐心解释,临走时周敦颐还特地写了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其中有一联云:“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官清赢得梦魂安”是周敦颐坚持一生的为官之道。

  也是在此期间,周敦颐撰写了一篇《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全篇仅四十字的《拙赋》,集中表达了他宁拙毋巧、立诚立信的政治思想,不巧言令色,不阿谀奉迎,也正是他为官一生的真实写照。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指寡妇),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苏轼更曾感慨“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

  周敦颐一生勤俭清贫,淡泊名利。朋友想为他新建一所住宅,他知道后连声谢绝,唯恐奢靡以使百姓效仿。他清廉治家,从严教子,两个儿子都高中进士,长子官至司封郎中,次子为徵猷阁待制。他做官时,俸禄并不低,但他却散以济贫,或开办学校,或修缮学堂,最后连自己看病都拿不出钱来。周敦颐病笃,好友赶来家中探望,发现其家中“服御之物,止一蔽箧,钱不满数百”。周敦颐逝世后,朝廷赐谥号“元公”。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周敦颐的一生是“拙者”的一生,更是“德者”的一生、“廉者”的一生。(徐丽君)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刘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