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文月读 > 正文

廉文月读第238期

发布时间:2022-01-28 15:18:00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刘桂芳阅读更多

  廉文月读

  [2022]第1期(总第238期)

  中共永州市纪委宣传部 2022年1月28日

  知足者富 知止者久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中的这句古语,时刻警醒世人,人生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无独有偶,当面对“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这样的问题时,《老子》中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便可保持长久。

  过载者沉其舟,欲胜者杀其身。毋庸讳言,为人者,皆有欲望。但须分清可得之欲与不可得之欲。积极合理的欲求,如求知欲、成长欲、事业欲等,是人生进取之基、成功之梯、动力之源。而贪婪非分的欲望,则使人私心膨胀、道德沦丧、人格缺失。人们往往把后者定义为“贪欲”,并强调要懂得节制、有所满足,戒贪止欲、知足知止。

  知足者富。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北宋李沆为相后,其胞弟劝他营造相府,以免狭小阴暗的宅院被人笑话,他回答道:“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正所谓,“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有“半饱居士”清名的陈廷敬,深谙“知足”之道,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廉洁自律,甘于清寒,《清史稿》中给予他“清勤”的评价。

  知止者久。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政绩赫然。楚庄王多次给孙叔敖封地,但孙叔敖认为如果俸禄丰厚却不知足,灾祸就会降临,因此坚辞不受。后来,孙叔敖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担心自己死后楚庄王会给他儿子封地加爵,所以他给儿子留下遗言,要求儿子也不要接受楚庄王的封赏。最终,孙叔敖的知止之举得以保全家人、避免灾祸。陕西汉中张良庙有副对联,上联是“掷秦一椎”,下联是“辞汉万户”,横批是“知止”。张良辅助刘邦建立汉朝,但面对荣华富贵,却功成身退,知止不辱。

  知足知止、适可而止,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节气都是相对应的。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唯独“小满”没有对应的大满,小满之后是芒种。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忌讳大满、过盛,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物极必反。所以说,最好人生是“小满”,花未全开月未圆。

  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反躬内省、自修其内。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他从不向组织伸手,却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他不摆功,甘做一颗螺丝钉,每一次都是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过着俭朴的生活,张富清始终知足感恩:“我吃得好、住得好,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知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进行自我修养的人,不因为自己没有禄位而惭愧。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修身就是修德,特别是在面对权力、钱财和名利时,“思知足以自戒”,自觉摆正心态、抛弃私念,不贪恋于富贵,不纠结于功名,始终把稳正确的人生航向。(李朝德)

 

  防微杜渐 敬小慎微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韩非子·喻老》中讲过两个关于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事情,一个是“白圭行堤”,“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正因如此,“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另一个是“丈人慎火”,“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对此,“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由于处处敬小慎微,时时警惕防范,因而“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韩非因此得出结论,“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意思是说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就可以避免危难;认真地处理细小环节,就可以远离大灾。

  虑于微、防于小、杜于渐、作于细,饱含人生智慧和历史经验。无论是“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还是“室已焚而徙薪,舟已溺而市壶,疾已成而求艾,虽殚力为之,无及矣”“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都在强调要谨慎对待小事小节,在细微、容易之处避危难之事。反之,“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终亏大德”。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对于最初的小隐患、小管涌如果不够警觉、任由其发展,最终就会引发大问题、大塌方。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偷针的人和一个偷牛的人被捆在一起游街示众,偷针的人委屈地问,我只是偷了一根针而已,为什么却要与偷牛的人一样被游街?偷牛的人说,这有什么可埋怨的,我最初也是从偷针开始的。大奸大盗,多从小偷小摸发端;大吃大喝,皆自小吃小喝开始。梳理许多腐败案例通报内容,不少人滑入腐败泥淖往往就是从喝点小酒、收点小礼等“微腐败”开始,误认为少拿点、少收点算不了什么,“微”不足道。岂不知,小事小节上守不住,就会逐渐丧失警觉,腐蚀灵魂,瓦解斗志,逐渐由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最终难免栽跟头。

  防微杜渐,敬小慎微,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在《讲堂录》手稿中指出,“人立身有一难事,即精细是也。能事事俱不忽略,则由小及大,虽为圣贤不难。不然,小不谨,大事败矣”。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改编,针对部分官兵破坏群众利益的行为,毛泽东宣布行军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1948年,东北野战军在辽西锦州地区作战时,正是苹果成熟时节,战前罗荣桓指着院子里结着累累果实的苹果树说:“要教育部队,保证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无论是挂在树上的,收获在家里的,掉在地上的,都不能吃。”红薯、苹果虽小,但关乎人民军队形象和群众人心向背,小中有大,不可不慎。

  防微杜渐,敬小慎微,主要靠自警自律,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实现。唯有准确把握小与大的辩证关系,善于从小问题上看到其“累积效应”带来的大后果,头脑清醒察于微、从严要求禁于微,方能断诱惑于“始”、治疾患于“未”。工作生活中,需以“祸患常积于忽微”之心对待小事小节,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对于各种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隐忧,提前预防、及时化解,敬细远大、行稳致远。(王李彬)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刘桂芳